康都科普小课堂——亮肤常用中药系列第三讲:黄芪
黄芪
别名:绵黄芪、黄耆、戴糁、戴椹、独椹
性味归经:甘,微温。归脾、肺经。
功效: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
黄芪,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。具有健脾补中,升阳举陷,益卫固表,利尿,托毒生肌的功效。主治脾气虚证,肺气虚证,气虚自汗证,气血亏虚,疮疡难溃难腐,或溃久难敛等。野生黄芪需2-3年才挖。注意事项:凡表实邪盛,疮疡初起,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不宜用。
【禁忌】
1、中药配伍禁忌:恶龟甲、白鲜皮。
2、中西药配伍禁忌:
(1)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,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。
(2)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,药效累加,增加毒性。
(3)与肝素、华法林、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。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,不宜同用。
3、饮食禁忌:忌食萝卜、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、茶叶、葡萄酒、海带芽、海带等。



黄芪性温味甘,具补气升阳、生津养血之效,可改善气虚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、面部失养(如暗沉、无光泽)。气虚者用黄芪能补益气机,推动气血输布至面部,从而辅助提亮肤色。常可搭配当归、红枣等补血健脾之品增强效果(如黄芪当归汤、黄芪红枣茶),适合气虚体质者调理。但需注意,阴虚火旺(如手足心热、口干咽燥)者不宜单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气虚者服用黄芪需遵循“循序渐进”原则:刚开始可从每日10克黄芪起步,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至20-30克,避免突然大量服用导致身体不耐受(如出现口干、咽喉肿痛等轻微上火症状)。若服用期间出现这些情况,可暂时停服2-3天,或在茶中加1-2克麦冬(滋阴生津)缓解。
气虚体质者在服用黄芪的同时,还应注意饮食配合——多吃山药、薏米、南瓜等健脾食物,少吃生冷、油腻之物(如冷饮、油炸食品),以免影响黄芪的药效吸收。
对于阴虚火旺者(如长期手足心热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苔),虽不建议单用黄芪,但并非完全不能接触:若因气虚需要调理,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滋阴药物(如石斛、玉竹),将黄芪的用量控制在10克以内,同时增加滋阴药的比例,这样既能补益气机,又不会加重阴虚症状。




